在拍攝一場故事前,如果有零碎空餘的時間,
我會盡力的去探索,我所沒觀察到的世界,
也當作自己影像養分的來源和反思。
很多時候,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值在觀察這世界,
更多時候,我們常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概念,
去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。
過去,會覺得台灣的建築物大部分色彩不繽紛、形體不一緻,
然而,有特色的建築物常又會與周遭自然景色不相干,卻可以成為觀光景點。
難道我們都只能靠著特定的建築形式,來建構所謂的美感嗎?
身為台灣居民,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下,一棟棟建築物又有何意義呢?
還是只能是遮風避雨的地方?聚集的場所?又或者是生存的根基呢?
許多現實考量,讓我們看輕這些意義,
我想,這大概也是為何有歷史的、有點破舊、有些不起眼的老屋很難保存下來的原因吧!
或許是,最近接觸旅行速寫的關係,
我開始對平日眼前觀看到的房子,有了不一樣的感受。
在一次北上的列車窗外,我看見陽光四射,灑在一棟棟經過的房舍,那光影的交錯,
讓我開始對窗外的正正方方、幾何圖形的房子產生了好奇心。
我會盡力的去探索,我所沒觀察到的世界,
也當作自己影像養分的來源和反思。
很多時候,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值在觀察這世界,
更多時候,我們常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概念,
去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。
過去,會覺得台灣的建築物大部分色彩不繽紛、形體不一緻,
然而,有特色的建築物常又會與周遭自然景色不相干,卻可以成為觀光景點。
難道我們都只能靠著特定的建築形式,來建構所謂的美感嗎?
身為台灣居民,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下,一棟棟建築物又有何意義呢?
還是只能是遮風避雨的地方?聚集的場所?又或者是生存的根基呢?
許多現實考量,讓我們看輕這些意義,
我想,這大概也是為何有歷史的、有點破舊、有些不起眼的老屋很難保存下來的原因吧!
或許是,最近接觸旅行速寫的關係,
我開始對平日眼前觀看到的房子,有了不一樣的感受。
在一次北上的列車窗外,我看見陽光四射,灑在一棟棟經過的房舍,那光影的交錯,
讓我開始對窗外的正正方方、幾何圖形的房子產生了好奇心。
有的是廠房的鮮豔顏色吸引目光,有的是可能這一輩子都買不起的高樓大廈,
有些是佇立在高處上,有些四周可能只有它的身影,有些被拆除剩下空殼,
有的是經過橋下的房舍,在前景的襯托下,有另一種觀看方式,
不過,走出去,接觸新事物,讓我發現其實我們擁有的很多,
這次的列車上的驚喜,讓我從在不同的角度裡頭,
看見了每一段故事它背後存在的意義,
或許,只有自己知道,那也就有足夠力氣去完成夢想了~~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