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日常故事館」標籤的文章

Welcome to 2021!!

  Welcome to 2021~新年快樂! 看著2020年還未撕下的12月份紙本月曆,實在很難想像,已經又跨越一年了。 回想起去年同一個時間,正在籌備許多新的計劃,包含 4月尋訪日本五島之旅  (圖1) 、 8月法國心靈朝聖之旅  (圖2) ,還有原本預計的拍攝案件,卻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(Covid-19)擾亂時間表,頓時,整個世界,整整一年都籠罩在這波無法控制的疫情直到2021年。雖然面臨疫情使得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提高,卻也讓自己的腳步慢了下來,思考身為「人類」存在最基本的價值為何? 「不只是紀錄眼前所見,而是透過每個重要的思考步驟將其轉化為一幅具創造力的影像。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Bruce Barnbaum 《攝影的本質》 回顧2020年,粉絲專頁邁入第8年的經營,傳遞了許多妹子影像所觀看的視野,讓喜愛妹子攝影故事館的朋友們,無論是臉友們、被拍攝的主角們、或是路過的人,能夠繼續支持觀看影像帶來的故事細節,也因為如此,讓一整年的生活充滿許多不可思議的生命連結;我常說從接觸相機(大黑)開始,影像是將眼前所見記錄下來的產物,但更令人著迷的是當自己按下快門的當下,在腦袋裡頭所有五感的細節,才是觸動現在生活圈的延續原因。 去年10月,看著台灣疫情漸漸趨緩,國外疫情卻不斷攀升,死亡人數前所未見的驚人,夾雜看不見未來發展的狀態,種種低落情緒湧現,妹子攝影故事館策劃一個「 代筆寄送明信片計畫 」,讓平時想說卻遲遲無法說的話,在這個平台,透過妹子影像與文字寄送給對方。代筆計畫消息一出,我們收到感謝的信、思念的信還有更多感動的信件,希望能夠為這些需要的夥伴傳遞那份再樸實卻重要的一個夢吧。 雖然無法出走刺激五感,感謝上主,讓自己在2020年無法出國的時間,透過影像走近那曾經熟悉的深處,並且能夠繼續與觀者共享其中故事: 慢步富士山   (圖3) 、 南德聖誕市集之旅   (圖4) ;除此之外,7月份與一群夥伴們完成機車環島將近1200公里的路程,不只是騎車而已,我們希...

肉味?菜味?還是人情味?!

    還記得小時候, 最喜歡和媽媽到菜市場「逛街」, 喜愛圍繞在媽媽身旁,看著阿姨、叔叔、伯伯們, 用台語大聲對著媽媽說:「哩愛蝦咪?」。不過,時常覺得奇怪,沒有買蔥,為什麼我們的菜籃總是會多一、兩條在裡頭?!長大後,仍喜歡到傳統菜市場購買食材,除了會收到加菜驚喜,很多老闆幾乎會將零頭去整數,即使少一、兩元,也會有那麼一點小確幸。傳統市場,對我而言,這是台灣最獨特人情味的地方。       這天,天未亮,躺在暖暖的被窩裡頭,睡眼惺忪地瞇著眼睛,望著窗外的路燈,打開手機一看,時間是凌晨三點多。忽然,傳來正在發動引擎的車聲,原來是老闆大哥要到更大的果菜批發市場,採購今日要賣給客人的菜色,這是小小菜攤一日的開始。     老闆大哥將貨送到店後,店裡工作人員似乎都有某種默契,開始進行自己該完成的工作。可別小看這些食材,一不小心我們外行人擺放的位置,可能都會打亂這間菜攤的「SOP」標準化流程!距離開店時間還有幾個小時,結帳區、拆貨區、包裝區、重物區、蔬菜區、雜糧區、水果區、還有常路過家門的小動物,一如往常就定崗位,準備迎接新的開張日。    老闆 大哥與大姐兩夫妻現在是這間菜攤老闆,他們的父母親由小攤販做起,接著孩子長大了,來接管家業後,現在還是會到現場幫忙,看著她俐落的手腳,滿臉笑容,想必她老人家看著年輕一輩努力工作,一定很受安慰。     大哥大姐已經 在地做了好幾十年菜攤生意,從小在學校的同學如果還在附近居住的,都會來關顧一下,因此在新開幕的店面,決定有新的打招呼口號,叫做「同學好」,希望讓這些新舊顧客,有一種親切的關係,大姐說:「以前在菜市場工作,好像都會讓別人覺得教育程度差,家境不好等,但我不這麼認為,所以我希望在工作上有認真的態度,就連工作服裝都會在意,結束店面後,我和大哥還會找時間去社區上課,充實自己呢...」     聽到大姐跟我如此分享,心中莫名的感動,也難怪一早在店面中幫忙時,發現每個人都有一份積極工作態度,不可否認是為了現實生存,但是在生存之間,還能夠有什麼樣的價值產生呢?或許...

痕跡

市井小民的生存之道,非短時間可以體會, 人來人往的遊客,包含自己,期待被服務,期待嚐到網路上推薦的美食, 打卡、上傳、分享,是現今最上手的動作之一。 穿梭在巷弄,我們知道的有限,視野依舊狹窄, 只知道供給與需求在這個世代,仍然是現實競爭中最直接面對的課題, 影像,讓我們稍稍遠離這個世界,單純地、用心地感受,日積月累的痕跡。 2017 08 台灣 台南 ©️shihwentseng

「死亡」!似乎沒想像中遙遠!

生存在台灣教育底下的孩子,成績往往被塑造是個人價值的基準點。 青少年時期就對數理科目的課業非常不在行,成績常常低空飛過,常因為無法了解許多公式的由來和運用,相當苦惱。為了承擔起長女的責任,需要勇敢地成為「數理資優生」來教導小兩歲的妹妹。曾有一段時間,還不知道這種密集的情緒叫做壓力的年代,在日記簿上留下「輕生、自殺」的字眼。   那是第一次意識到「死亡」的時刻。 「我...爬到家裡的頂樓,想看看樓下的樣子...」聽著家人面無表情地描述這段文字,動作幾乎無法揮動自如,要以平常對待他人的客觀角度看待,那幾乎是不太可能,往往都是直接進入那擔心和焦慮的時刻,生氣、憤怒、難過是那段時間最常有的情緒,在北部工作的心情,也被幾通發病前的電話嚇到趕回南部。   那「死亡」不是離自己最近,卻離最親愛的家人不遠,而且是想抗拒卻也抗拒不了的關係。 外公過世後,外婆被診斷出老人失智症,長輩們使出全力陪伴老人家最後一哩路。在一次回鄉的路上,母親正好在照顧外婆的起居,聽見他們倆在洗手間裡頭的互動聲音,越講越大聲,越講越高亢。原來外婆的恐慌和幻想,讓母親只能像對待小嬰兒一樣哄她完成任務。母親:「哩愛乖乖哦上便所~」,外婆大聲喊叫:「我要死了,要死了~啊啊」。   外婆把在場的我們拉近「死亡」的距離,大概只剩一、兩公尺,那是令人無法喘息的畫面。 最近,陪伴朋友在病房現場,看著醫生護士拿掉長輩的呼吸器,等待心電圖停止的時刻,當下沒有不知所措,似乎也像他們家人一樣,一起面對這艱難的時刻;一位好友的寵物家人離開這個世界,聽著他們說道那天決定安樂死的困難,面對年輕小生命,根本無法止住眼淚,邊聽邊感受那份不捨的關係。     「死亡」!似乎沒想像中遙遠! 我們從一出生後,就立即面對死亡的倒數計時,活得久或活得短,沒有人可以定義什麼才是好、什麼狀況是歹命。從許多經驗裡頭,只能稍微了解,生命的奧秘,無法自己掌控,能做的只有不斷面對它、對話、尋找出口,才會讓生命的價值,不只是停留在某種程度的理性,而是有更多無法預測的情感交流。

探索是一種美感訓練

在拍攝一場故事前,如果有零碎空餘的時間, 我會盡力的去探索,我所沒觀察到的世界, 也當作自己影像養分的來源和反思。 很多時候,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值在觀察這世界, 更多時候,我們常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概念, 去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。 過去,會覺得台灣的建築物大部分色彩不繽紛、形體不一緻, 然而,有特色的建築物常又會與周遭自然景色不相干,卻可以成為觀光景點。 難道我們都只能靠著特定的建築形式,來建構所謂的美感嗎? 身為台灣居民,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下,一棟棟建築物又有何意義呢? 還是只能是遮風避雨的地方?聚集的場所?又或者是生存的根基呢? 許多現實考量,讓我們看輕這些意義, 我想,這大概也是為何有歷史的、有點破舊、有些不起眼的老屋很難保存下來的原因吧! 或許是,最近接觸旅行速寫的關係, 我開始對平日眼前觀看到的房子,有了不一樣的感受。 在一次北上的列車窗外,我看見陽光四射,灑在一棟棟經過的房舍,那光影的交錯, 讓我開始對窗外的正正方方、幾何圖形的房子產生了好奇心。 有的是老舊不堪的紅屋瓦平房,有的是連棟的水泥房舍, 有的是廠房的鮮豔顏色吸引目光,有的是可能這一輩子都買不起的高樓大廈, 有些是佇立在高處上,有些四周可能只有它的身影,有些被拆除剩下空殼, 有的是經過橋下的房舍,在前景的襯托下,有另一種觀看方式, 慢慢發現許多觀看房舍的角度,甚至找到有趣的設計、形狀、顏色, 一路上,我拿起大黑,一直不斷地觀看,越看越開心,快速的快門聲,實在很想跟身旁的乘客說聲抱歉XD 有時,我們會感嘆自己擁有的實在太少, 不過,走出去,接觸新事物,讓我發現其實我們擁有的很多, 這次的列車上的驚喜,讓我從在不同的角度裡頭, 看見了每一段故事它背後存在的意義, 或許,只有自己知道,那也就有足夠力氣去完成夢想了~~